

大家好,我是曲樂,是舞臺劇《天生傲骨》的音響設計和音效設計。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這部作品背后的聲音魔法——沉浸聲系統。最早在2024年進入《天生傲骨》劇組開始做工作坊的時候,阿朵老師的音樂中豐富的元素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現代流行、電子、原生態音樂以及現場非遺樂器演奏。故事內容中也包含了都市、少數民族的鄉村,以及大量的非現實題材場景。當時我就意識到《天生傲骨》這部作品很適合在現場進行沉浸式擴聲制作。于是我就向阿朵導演和制作團隊提出了這個想法,剛好他們認為沉浸式的聲音效果也正是這部作品所需要的,結果一拍即合。

在傳統的劇場中,聲音通常是通過立體聲系統呈現的,也就是左、右兩個聲道,觀眾聽到的聲音方向定位都來自于這兩個點“連線”中的某一個點。后來,環繞聲技術出現了,如5.1、7.1等等,聲音可以從左、中、右、后等多個方向傳來。但對于劇場演出依然有一定局限:任何格式的環繞聲系統都是嚴格基于多聲道音箱布局標準的,對于音箱的數量、音箱與聽音者的距離以及房間的建筑聲學指標(也稱“聲場”)也有相應的要求。假設要在劇場演出中還原理想的環繞聲效果,需要前期在標準的監聽環境下進行混音,再到劇場按照標準中搭建一套大型的環繞聲系統進行重放(就像電影院一樣);此外,在環繞聲格式下,只有在揚聲器布局的中間一小部分區域獲得較好的聽感,偏離這個區域所聽到的聲音平衡變化就會十分明顯。
這些對于劇場演出來說是不太適宜的。首先每個劇場的內部建筑結構和造型裝飾都不同,導致音箱的選型和安裝位置會受到制約,每個劇場的聲場也不盡相同,無法實現影院那樣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劇場演出是服務于現場觀眾的,我們需要讓大部分買票走進劇場的觀眾能夠獲得較好的聽感,每一個座位都能夠聽得到音樂、人聲等聲音信息,而不能只服務于中間一小部分區域的觀眾;更重要的是,劇目演出中很大部分的多聲道的創作是要在劇院里完成的,這就需要音響設計師進入劇場后能夠對系統有充分的調整手段,并且到了每一個劇場,設計師都可以根據場地實際條件進行優化調整。

近年來興起的沉浸聲技術就恰好解決了以上這些問題。《天生傲骨》所使用的沉浸式擴聲系統,打破了這些局限。我們使用了Astro Spatial Audio沉浸聲引擎,它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沉浸聲引擎之一,通過先進且復雜的算法,能夠讓聲音在音箱之間實現無縫過渡,并且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獲得沉浸聲的聽感。在《天生傲骨》中,我們在舞臺正面使用了5組主擴音箱,包括左右2組EAW KF210線陣列揚聲器、中間3組ezacoustics SLV15和SLV30固定曲率揚聲器組合,搭配使用了4只超EAW SBX118超低音揚聲器,落地擺放在上下臺口,以及8-12組前區前區補聲EAW MKC60揚聲器和池座補聲EAW MKC120揚聲器(具體數量視場地情況而定),舞臺返送使用了8只ezacoustics IMC-12揚聲器,觀眾席區域則使用了12-16只ezaoustics IMC-8作為環繞揚聲器(具體數量視場地情況而定),通過沉浸聲技術,聲音元素可以在揚聲器布局的區域內實現良好的定位,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能夠感受得到。比如,上半場《如你遇見他》歌曲結束后,祭司在畫外喊道:“葉子,你阿婆不行了”,隨后火車行駛,葉子返鄉。這個時候觀眾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祭司的聲音來自于觀眾席的后方,與葉子坐在窗邊回頭的視線相呼應,隨后一組火車呼嘯聲從觀眾席后方持續移動到左側再到舞臺上,緊接著是綠皮火車行駛的聲音出現在舞臺正中央,與多媒體所呈現的火車上葉子的眼睛畫面位置保持一致。這一組聲效,使用傳統立體聲和環繞聲擴聲是無法做到對每一位觀眾真實還原的。
在音樂方面,我將編曲中色彩配器的定位從舞臺兩邊展開,觀眾會明顯感受到音樂的包圍感更強了。對于一些“靈動”的音樂元素,我讓它在音樂的進程中“動”了起來,讓它變得更加靈動,增強了神秘感,令音樂的感染力更強,從而也幫助到劇中人物情緒的表達和推進。
沉浸聲的魔法:聲音的“遠近”與“上下”
沉浸聲系統不僅僅可以實現聲音在水平方向的移動,它還可以在縱深和上下方向上做出表現,因此沉浸聲也被稱為“三維聲”。比如,在一些應用場景中,我們可以將一只小鳥鳴叫的聲音從舞臺的地面移動到觀眾席的右上方,聽覺上也會感受到小鳥就是按照這個路線飛行的;還可以設計雷聲從劇場的頂部傳來,仿佛真的有一道晴天霹靂從天而降。當然,通常劇組無法自行在劇場里搭建頂部音箱,如果劇場天花板原本具備固定安裝好的音箱我們則可以使用。
在《天生傲骨》中,我們特別在舞臺深處的左右兩側布置了效果音箱。依靠這組音箱,葉子家場景中手機的音效聽覺定位可以全部來自舞臺內部,開場和《山江迎客歌》的篝火的聲音也是如此。甚至,當神秘男子兩次出現并消失時,音效從時間和定位上都會精準地與燈光配合。這種聲音的遠近感,正是沉浸聲系統的魅力所在。
阿朵老師曾提出一個想法:希望觀眾一走進劇場,就能感受到一種帶入感。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從觀眾入場到開演前,以及中場休息的時段,專門制作了一段沉浸式環境音效。比如,你可能會聽到一些來自鄉村的蟲鳴犬吠,或者是一些大自然中無法辨識的鳥鳴獸叫。音樂總監馬RS老師也為這個環節創作了鋪底音樂,結合自然音效,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原始的氛圍,構成一種模糊的、心理上的引導,讓觀眾從走近劇場的那一刻就進入了故事的環境中,從而在演出開始的時候能夠更自然地過渡到劇目的情境中。

▲音樂分軌和音效素材的空間布局在沉浸聲引擎頁面中顯示
在《天生傲骨》中,除了剛才說到的沉浸聲運算引擎,我們在臺上臺下共計使用了將近100只音箱,這在國內劇場演出中,可以說是音箱用量最多的演出之一了。從臺口到底幕,從臺唇到側幕,從樂池到觀眾席,每只音箱都是這部舞臺劇的"隱形演員"。為了把這些音箱放到合適的位置,我們除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之外,前期還要與劇場的機械、消防、場務等多個部門進行溝通,需要確保不對演出安全造成影響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安裝。在這里我也要對各個劇場的老師們表示感謝!這么多的硬件投入,自然是為了給作品帶來更好的呈現,為觀眾帶來極致的聽覺體驗。“技術是手段,藝術是目的”,無論是聲音的方位感、距離感,還是整體的沉浸感,都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
此外,每到一個新的演出場地,我們都會針對劇場環境進行精細的現場調試和優化,力爭讓系統的能效發揮到最大,盡可能讓《天生傲骨》在每一個劇場都能呈現優質的聲音表現。說到這里,我也要感謝《天生傲骨》的沉浸聲解決方案合作伙伴——深圳易科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是無法實現在巡演的每一站都按時完成沉浸聲系統搭建與調試的。

▲在上海西岸大劇院搭建的沉浸聲揚聲器布局
那么在《天生傲骨》中,究竟哪個位置能夠獲得最佳的沉浸聲體驗呢?在最后,我為大家送上選座秘笈!通常來說,對于大劇場的一樓,在縱深方向上去除最前面和最后幾排,中間60-80%的區域;在水平方向上,去除左右靠墻的座位,中間60-80%的區域都會獲得比較好的沉浸聲聽感(不同劇場略有區別)。當然,場地最中心區域座位的無疑是聽覺效果最好的。對于二樓和三樓,由于走線施工難度確實很大,我們很難在觀眾席架設沉浸聲音箱,但如果劇院在二樓三樓的墻壁上有固定安裝的音箱,我們也會盡可能地利用。即便沒有,二樓和三樓的觀眾也還是可以從舞臺正面水平方向和舞臺里面縱深方向感受到沉浸聲的。
借用《天生傲骨》的歌詞:“時間還多,路途還遠,沿途莫錯過”,期待和你們劇場相見,讓我們一起“聽見”《天生傲骨》,鼓舞2025!
Tips:了解本劇音頻解決方案詳情,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音響團隊
沉浸聲技術支持:徐若克、楊照、李松達、楊佳興、劉東昊
關于深圳易科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易科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針對基于聽覺、視覺需求的聲光電多媒體應用場景,提供音視頻整體解決方案的專業設計、產品銷售、系統集成、運行維護等全鏈路一體化服務。公司堅持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為用戶提供完美的視聽新體驗。除自主軟硬件產品外,與眾多國際著名的專業音響、燈光、會議、視頻及控制系統品牌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依托全面的產品供應鏈、強大的專業設計能力、先進的軟硬件核心技術以及豐富的項目經驗和實施標準,形成了面向會議會展、文化體育和文化旅游等各領域多種應用場景的音視頻標準化解決方案,成就諸多經典項目,屢獲行業殊榮。
易科總部位于深圳,在香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開設有分支機構,營銷渠道及服務網絡遍及中、港、澳各地。公司秉持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供高質量端到端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
公司致力于成為專業音視頻行業綜合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將持續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以及運營管理能力,繼續推動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將藝術感受融匯貫穿于解決方案始末,讓更多人領略非凡的視聽之美!
免責聲明:本圖文素材來源于Ezpro,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